凉山新闻联播 | 会东会理:对部分区域实行社会面管控 学校暂缓复学
下游客户方面,宁德时代已和三峡集团、国家能源局、中国华电、国家电投等头部能源企业达成合作
光伏银浆需求稳步提升,N型电池银浆占比扩大目前光伏行业最受关注的主流N型电池是TOPCon和HJT。2021年6月,帝尔宣布已完成激光转印量产化技术储备,与下游龙头企业紧密推进产业化进程。
其中,中国正银需求量达到2655吨。报告指出,光伏产业持续增长的前景、高速增加的全球新增装机量和N型电池的崛起,大大鼓舞了浆料企业研发与产能建设的热情。2021年,TOPCon和HJT电池相对成本较高,量产规模仍较小,市场占比约为3%。主流异质结电池企业和设备厂商都在探索银包铜浆料的应用,银包铜浆料的国产化和电池的长期可靠性是行业关注的重点。TOPCon极限效率高,产线改造成本低,或成为未来2-3年电池技术发展方向;HJT量产效率高,降本路线清晰,或将成为更长期的电池技术。
激光转印技术采用激光图形化扫描,将浆料从柔性透光材料转移至电池表面形成栅线。2022年是TOPCon和异质结电池的发展元年,亚化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底中国TOPCon电池产能将达40GW,产量有望突破21GW;而异质结电池产量将达10GW左右。从国内市场来看,央企集采仍然是头部组件出货的竞争重点。
但面对市场的火爆,更有跟随者跃跃欲试,重振光伏制造业,组件市场格局竞争仍然激烈。面对光伏产业链的动荡,组件端的盈利能力亦不容乐观。从对N型需求来看,各大央企2022年组件招标中,对N型组件接受程度持续提高。随着Perc技术转化效率日渐瓶颈,N型电池成为迭代单晶Perc的最佳候选。
但在这场市占率的争夺中,组件企业正面临利润与市占率的艰难抉择。但在2022年,除了持续巩固品牌与渠道之后,组件企业的供应链完善与电池技术升级将成为能否领跑的关键。
并在2022年初,拟募集了50亿资金,用于5GW N型超低碳高效异质结电池片与10GW高效太阳能组件项目,进一步扩大公司生产能力,增强其产品竞争力。尽管三家中标各有特点,但足以说明在当下的组件市场竞争中,仍有企业在迅速前进,试图突破当下的竞争格局。其中,隆基在异质结、TOPcon以及P型IBC三种电池上均有研发布局,并且在电池转换效率上屡次刷新世界纪录。同时,得益于海外市场对价格承受能力高,头部组件企业的盈利空间比国内大。
来源:中信建投,仅供参考事实上,N型电池发展还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硅料、硅片、工艺等。据了解,晶科在TOPCon技术上规划了两个扩产项目,其中1.3GW电池预计6月份投产,再根据项目推进情况评估后续5GW的建设进度。作为行业中最具代表性的环节,目前TOP 6组件企业已经或即将回归A股,面对保持盈利增幅的诉求,头部企业既要应对暂无缓解的供应链风险,同时还要在利润与市占率的天平上努力寻找平衡点。备注:部分数据为调研所得,仅供参考在组件市场格局争夺战中,国内与国外分化为两个完全不同特点的市场。
已经发布的2022年组件集采中,中核汇能招标1GWN型双面,国家电投招标200MWN型组件以及更早的山东能源集团在2021-2022年度第七批光伏组件框架协议招标中,要求100MWN型组件。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央企集采中TOP 6之外的组件企业亦发力迅速,其中环晟、锦州阳光、爱康三家企业赫然排在前列。
备注:根据公告与公开信息统计,仅参考另外,相比于2021年,2022年最大看点与不同显然是新电池技术的迭代。在N型布局方面,天合光能亦是引领者,早在几年前便以实现出货
并在2022年初,拟募集了50亿资金,用于5GW N型超低碳高效异质结电池片与10GW高效太阳能组件项目,进一步扩大公司生产能力,增强其产品竞争力。组件企业对于一体化的布局大多从电池开始向上延伸,对于2022年的光伏行业来说,电池技术的更新换代是产业享受技术红利的关键时期。在N型布局方面,天合光能亦是引领者,早在几年前便以实现出货。同时,得益于海外市场对价格承受能力高,头部组件企业的盈利空间比国内大。而根据公开数据统计,2022年各主流的组件、电池等厂商在N型技术布局上超100GW,各家生产进度不一。随着Perc技术转化效率日渐瓶颈,N型电池成为迭代单晶Perc的最佳候选。
供应链风险下:出货目标的翻倍与平衡2020年底,TOP6组件企业给出的2021年出货总目标高达170GW,但是面对供应链的持续动荡,2021年头部企业开始不断调低其出货预期,最终完成了超过130GW的实际出货。备注:本表格仅为部分央企组件集采情况,供参考事实上,对于头部企业来说,海外市场的绝对强势才是支撑其市占率与盈利的抓手。
但面对市场的火爆,更有跟随者跃跃欲试,重振光伏制造业,组件市场格局竞争仍然激烈。晶科能源是业内首家TOPcon电池超过5GW的企业。
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瞿晓铧博士曾在公开场合表示,HJT和TOPCon是目前最具潜力的N型技术,有望成为T时代的主流技术。一体化更强的企业有更多优势实现N型技术的发展和量产。
一直以稳健著称的晶澳科技也在两种技术上均有储备。但在这场市占率的争夺中,组件企业正面临利润与市占率的艰难抉择。2020年阿特斯在嘉兴建立起了HJT研究院,拥有250 MW中试线,同时位于阜宁200MW TOPCon中试线也于2022年开始投入试生产。已经发布的2022年组件集采中,中核汇能招标1GWN型双面,国家电投招标200MWN型组件以及更早的山东能源集团在2021-2022年度第七批光伏组件框架协议招标中,要求100MWN型组件。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分布式光伏装机占比的提升,在该领域深度耕耘的头部企业亦在这个以往的细分领域获得了较高的利润与市占率的双重加持。备注:根据公告与公开信息统计,仅参考另外,相比于2021年,2022年最大看点与不同显然是新电池技术的迭代。
这是一场没有退路的竞争,不进则退,头部企业仍需要高市占率来维护其行业地位。N型技术对硅料工艺、含氧量、含碳量要求较高,对硅片的生产、控碳以及纯度要求也高。
晶科安徽、尖山量大基地首片高效电池片已经顺利下线了,有望提前实现满产运行。随着2022年一体化组件企业自供率上升,无论是面对硅料、硅片、电池片价格上涨与否,头部企业正计划通过一体化自供来实现更多盈利,掌握话语权。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光伏组件出口量约98.5GW,同比增长25.1%,出口额和出口量均创历史新高。有行业人士戏言,整个2021年,光伏产业链几乎超过70%的利润被硅料端吃掉了。在全球减碳的大趋势下,海外光伏市场需求一路走强。从以下的表格可以看出,与2020年相比,头部企业2021年的一体化体力明显提高。
即便如此,按照2021年180GW的全球组件需求,TOP6组件的市场占比仍然达到了73%。从对N型需求来看,各大央企2022年组件招标中,对N型组件接受程度持续提高。
目前6大组件厂商对N型技术均有不同程度的布局和进度。尽管三家中标各有特点,但足以说明在当下的组件市场竞争中,仍有企业在迅速前进,试图突破当下的竞争格局。
据了解,晶科在TOPCon技术上规划了两个扩产项目,其中1.3GW电池预计6月份投产,再根据项目推进情况评估后续5GW的建设进度。与此同时,尽管按照公开数据,组件环节的集中度在持续上升,但二三线势力甚至仅有上GW产能的小组件厂仍旧坚守着其固有市场,独占一隅。